构建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
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线上论坛上的讲话
郑新立
(2022年5月15日)
大家上午好!今天的会议以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作为主题,讨论如何把乡村振兴培育为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不仅对今年缓解需求收缩、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及时,而且对于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以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发表了一个重要讲话。这次学习的题目是如何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习总书记的讲话提出了要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这“五个化”总体上讲的是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既指出了城乡差距拉大的症结所在,又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和途径。我们应当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去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25万亿美元了,接近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停留在2.5比1。日本、韩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始终是协调的,韩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的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始终保持在1比0.9左右。如果说我们过去为了加快工业化,需要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一些还情有可原,那么到现在差距仍然很大,就是一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因为我们已经完全有条件和能力通过建立一个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特别是形成一个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市场机制,来加快农业农村的发展。
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这一套处理城乡关系的制度,基本上是沿袭新中国成立以后前三十年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体制和政策,即有利于各类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的政策,突出地表现在劳动力、资本、土地三大要素,以低于市场价值源源不断流向城市,支持了城市的繁荣。而设置在城乡之间的政策壁垒又阻碍了各类要素进入农村,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这样一套城乡分割、向城市倾斜的体制和政策,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与建立全国城乡统一大市场的要求格格不入。面对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已经很不适应了。我们要在充分发挥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同时,通过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新体制,构建一个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市场机制,来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今年3月2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统筹增量建设用地与存量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强化统一管理。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完善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这些具体要求是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的细化和发展。2019年的文件提出了“三个允许入市”:一是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二是允许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和异地调节入市;三是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把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和农民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前后两个文件,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一个包括土地市场在内的城乡统一的全要素市场,这是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新体制的突破口,如能全面落实,将能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机制。
为什么这么说?现在我们的城市建设用地实际上是纳入财政管理,形成了土地财政。202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8.4万亿元,2021年达到了8.6万亿元。我们现在第一产业增加值一年不过7万多亿元,政府土地出让金的收入超过了第一产业增加值。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本质上是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价值的转移。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改革,逐步把土地出让金收入转变为乡村振兴的资金来源,乡村振兴就有了强大的市场机制。这步棋一走活,全盘皆活。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不但不会侵占18亿亩耕地红线,反而会增加耕地。通过对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整理和市场化,可以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率,既可满足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需要,又能增加耕地。所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都是增加的,而不是减少的,中国也必然遵循这个规律。现在全国城乡建设用地共约22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建制镇在内的城镇建成区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乡村建设用地约17万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农村人口占用的建设用地是城市人口的三倍多。农村有大量土地资源闲置,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实现城乡市场之间要素的等价交换,可逐步把土地财政转变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资本,以土地资本吸引产业资本进入,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村面貌就能迅速改变,农业将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农民收入就能迅速增加,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化”的目标就能很快得以实现。几亿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必将显著扩大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加上对农业农村投资的增加,将成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举措。农业农村的快速现代化,必将成为未来十几年支撑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为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如何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农村零星的建设用地资源如何转变为集中连片的城乡建设用地和耕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批14个宅基地改革试点县提供了宝贵经验,这就是以县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进行,坚持农民自愿有偿原则。《人民日报》曾先后长篇报道了安徽金寨县和福建晋江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经验,题目分别叫做《沉睡的资源这样被唤醒》和《沉睡的资本这样被激活》。晋江农民商品意识比较强,他们把腾退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作为资本,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实现土地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就地发展农产品加工营销业、文化旅游业、健康养老业等,农民以土地入股,获得了长期稳定的财产性收入。
目前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为11:1,成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大幅提高,同城里人一样,也能分享到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不动产增值带来的财富效应,有利于实现城乡居民财产权益的平等。所以,应当把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在统一部署下稳慎推进。
以农村土地资本吸引巨量产业资本进入,把钱投到哪里?应当从具体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对投资项目优选中的作用。我认为至少可形成五个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第一,投资农产品加工营销和康养旅游。
社科院农经所有一个研究员叫党国英,他总结发达国家经验,农产品加工营销所增加的价值,一般为初级产品价值的十倍以上。如果我们把农产品加工营销放在特色小镇、县城或农村,生产出可直接进入超市的小包装产品,打造出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品牌,全面推行质量标识制度和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农民就不仅可获得种植养殖业的收入,还能获得加工营销物流业的收入,增收的渠道就迅速扩大。
第二,继续把畜牧养殖业作为投资重点。
去年我国进口牛肉233万吨,花了125亿美元,每斤牛肉现在卖到了60元以上。我们通过发展养牛业,实行秸秆过腹还田,可顶替进口,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发达国家畜牧养殖业和种植业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一般为7比3。2020年我国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38%。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蛋白的需求不断增加,畜牧养殖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是农业的投资热点和增长点。
第三,把扩大油料饲料生产作为投资重点。
2020年我国进口大豆超过1亿吨,去年进口9650万吨。大力发展油料饲料生产,实现以产顶进,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经过试验研究,利用沙地种植油莎豆,不占用耕地,可以满足国内对油料饲料不断增长的需求。油莎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油料品种,适应能力强,油的品质好,豆粕可以做饲料。据调查,仅内蒙就有7亿亩非耕地即沙土地适宜种植油莎豆。而只要把油莎豆的种植面积扩大到3亿亩,其产量就足以全部替代进口大豆。在新疆、宁夏等地,也有大量的非耕地适宜种植。在新疆和田,已经由建设兵团种植的一万多亩油莎豆,是全国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应当像当年鼓励新疆扩种棉花那样,初期给予财政补贴,完善种植加工成套设备,强化市场营销,一年接着一年干,把油莎豆种植加工尽快搞成一个大产业。
第四,发展深海大型智能网箱养殖。
现在每年大量进口高档水产品。从挪威进口的三文鱼,都是用网箱在海上养殖的,其网箱又是由中船重工青岛造船厂制造的。深水网箱的容量达1500立方米以上,可抗12级以上台风,单箱养殖量可达万吨以上。。最近由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承担的深海网箱研究课题,在吸收国内外网箱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搞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智能网箱——多边链浮式柔性大型深水网箱,在苗种繁育、深海养殖、捕捞加工、自动控制四大重点领域实现了突破,在网箱生产效率、操作自动化、使用年限和抗风浪能力等方面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解决了制约我国养殖渔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具备在深远海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条件。应充分利用我国380万平方公里领海,大力发展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为中国人民提供大量优质鱼类蛋白。设想在南海主要养金枪鱼、石斑鱼,在东海养大黄鱼,在黄海、渤海养三文鱼,可打造一个万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
第五,把大型智能农机具研发制造推广作为投资重点。
我国农机制造水平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大功率、智能化、多品种的农机。大型农机具仍然依赖进口。德国的拖拉机一般都是五百匹马力,我们只能做到200多匹马力,特别是大型拖拉机变速箱制造技术仍然是一个瓶颈。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国内农机制造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当务之急。在平原和浅丘陵地区,推广大型智能化农机,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要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机研发、制造、推广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继续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工作环境,使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能吸引高素质劳动力的职业。